爱琴海购物商场和 UCCA 联合策划的展览“镜像”,似乎在圣诞前夕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讽刺。资本利用其不可否认的诱惑力将当代艺术像棋子一样摆布,当然所有一切的笑话可能只是出自一种粗俗不开化的决策力,不经意之间却将整个商场开幕的嘉年华转变为一个戏剧式的肛塞圣诞树。Robin 在 LEAP 杂志上恰逢时机的提到了 Paul McCarthy 的作品《树》,我认为这是昨晚爱琴海开幕的最好隐喻。
似乎 K11 为所有大型综合性商场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将艺术与商业场所有效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不忘补给一些精神食粮,美术馆是比电影院更进阶的朝圣场地,这一点让 K11 的形象领先于万达。而今年上海的这片区域开了至少四个大商场,宝龙、万科、万象城和昨天的爱琴海,其中三家都选择在商场空间内开辟一个艺术展示区域,宝龙与爱琴海都拥有了自己的美术馆,在姿态上与 K11 精神看齐。
所有的消费品都需要神话,这是钻石恒久远的基石;也造就了品牌、精神领袖、IP以及每年例行公事的圣诞节。在一年将近年底的时候,去往南半球的游客会慢慢接受一个幽默的事实,那就是圣诞老人其实也可以过夏天的。在这些国家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圣诞老人会穿着他的红绿沙滩裤到访,至于他的麋鹿和雪橇,似乎不是当地人需要思考的事。
或者,圣诞老人就是这么来了。为了所有商场与消费场所跃跃欲试的节日装饰与庆祝氛围。如果他收广告费的话,早已成为一个恶贯满盈的老头了。但最妙的是,他是童话中的人物,他来自与现实不相关的神话。这让人想到另一个与圣诞相关的神话,那就是耶稣降生;基督徒好像并没有花过什么时间去调试基督教和异教之间的不同传统,就好像爱琴海商场里错乱放置的当代艺术雕塑与匠人仿造的希腊雕塑一样,并未给观众产生任何违和之感。在专业人士惊叹于布展效果之差、做工之粗糙与商场管理之疏忽时,消费者不加挑剔的接受了商场里的一切。
这是消费者的节日,他们无一不在为新商场的开幕而欣喜若狂,在走马观花式的商场游荡中,他们用消费为程式化的自我圈地,毕竟,城市生活逃不过商场为你准备的一切。那么,当然要为艺术成为其中不起眼的一小部分而感到欣慰。毕竟说到底,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就是修道院食堂的壁画而已。那么,当代艺术在这当代教堂里的位置大体是没有变化的。
在开幕与惯例的晚宴结束之时,媒体仍然承担了转动车轮的必要角色,它们擅长于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木然却欣喜的报道所有事件,就像在床上故作呻吟的配合者一样尽责。因此,“镜像”确实是一个恰当的比喻,镜像反射的永远只是自身而已,它无法到达曲折或是晦涩的深处,更无力去开辟新的关系与思考。在这个被取名为“镜像”的展览中,消费者、商场、策划人、艺术家或是媒体,都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窘促的身影。